• 對於工藝的承擔(The Burden of Craft)

    隨著近年來對I 級研究(Level I studies)的熱情高漲,我認為我們需要重新檢視這些研究是否真的能加速旋轉肌修補(rotator cuff repair)的技術進步。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這個結論來自於我在評估旋轉肌疾病與修復相關研究時,發現的一個重大落差。

    外科技術進步的一大諷刺在於,手術技術越是進步,對外科醫師的技術要求就越高。這與大眾的普遍認知恰恰相反——許多人認為,技術進步應該讓手術變得更簡單。然而,在關節鏡旋轉肌修補術(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中,外科醫師所需的視覺、觸覺與整體感知能力,遠比傳統開放式手術來得更高。


    Edward Tenner 在他的著作《為何科技會反噬》(Why Things Bite Back)中,將任何高階技術從業者所需承擔的責任,稱為「工藝的承擔」(the burden of craft)。這種承擔是所有工匠都必須面對的挑戰,對於外科醫師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必須不斷提升技術,才能在這門手藝中獲得成功。對於關節鏡旋轉肌袖修復術來說,「工藝的承擔」代表著耐心、對細節的極致專注,以及在「虛擬空間」中操作的能力。然而,並非每位外科醫師都具備這些技能,但任何想從事這項手術的人,都有義務學習這些技能,進而傳授給他人,並持續評估這些技術的應用成效。


    依賴I 級研究(Level I studies)來評估手術療效,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類研究本質上受到執刀醫師的技術所影響。由於手術結果取決於醫師的操作能力,而不同醫師的技術水平並不相同,因此 I 級研究無法真正證明某項技術的潛力,無法界定技術的極限,也無法證明不同技術間的等效性。


    令人驚訝的是,至今仍然有人否定旋轉肌修復手術的價值——他們在學術會議上自信地宣稱,大範圍的旋轉肌撕裂根本無法修復,即使勉強修復,也不具備生物學上的癒合潛能。然而,考量到不同外科醫師技術水平與手術結果的巨大差異,我們必須反思:這些手術效果不佳的案例,究竟是患者的生物學條件不足,還是執刀醫師的技術不足所導致的?


    實上,我們已經擁有一套可預測、穩定的關節鏡技術,能成功修復絕大多數的旋轉肌撕裂,包括大範圍的撕裂,並且患者的臨床表現良好。然而,許多骨科醫師卻傾向於直接進行反向全肩關節置換手術(rTSA,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來處理大範圍撕裂,即便有證據顯示這並非最佳選擇。文獻報告顯示,與關節鏡旋轉肌修復相比,rTSA 的手術結果較差,且併發症發生率更高。

    為何 rTSA 在治療大範圍旋轉肌撕裂時仍然如此受推崇?我唯一能想到的原因是:對一般外科醫師而言,rTSA 比起關節鏡修復術更簡單、手術時間更短。然而,決定採用何種手術方式時,應該基於對患者最有利的選擇,而非對外科醫師而言最簡單的選擇。

    外科醫師應該先問自己:如果自己是那位旋轉肌大範圍撕裂的患者,會希望接受哪種手術?如果某位外科醫師缺乏執行最佳手術方式的技術,他就有責任將患者轉介給具備該技術的醫師。此外,考量到感染是肩部手術中最令人畏懼的併發症,外科醫師應該問自己:能接受的感染率是多少?


    根據報告,關節鏡旋轉肌修復術的感染率為 1.6/1000(0.0016),而反向全肩關節置換手術(rTSA)的感染率則高出約 25 倍,達 0.04。此外,醫師還必須考慮感染後果的嚴重性——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關節鏡手術的感染是可治療的常見併發症,而肩關節置換手術的感染則可能是毀滅性的災難。


    患者普遍更傾向於選擇微創的關節鏡手術,而透過網路搜尋,他們也能輕易找到能提供關節鏡解決方案的醫師。因此,作為外科醫師,若要穩定且可預測地成功修復大範圍旋轉肌撕裂,必須熟練掌握進階技術,包括:肩胛下肌修復技術 (subscapularis repair) 、間隙鬆解術(interval slides),以及自我強化縫合結構(self-reinforcing constructs)等技術


    「差勁的木匠才會責怪自己的工具。」*這句 18 世紀的英國諺語,時至今日仍然適用。我們已擁有完善的關節鏡旋轉肌袖修復技術與器械,關鍵不在於工具,而在於外科醫師本身的技術與責任。工藝的承擔是外科醫師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必須承擔並履行這項責任。


    正如先前所提到的,當Dr. Rob Bell 邀請我進行 Neer Lecture 時,他希望我總結自己在發展關節鏡肩關節手術中的貢獻。簡單來說,我從事肩關節鏡手術已有 31 年,擁有 28 項與肩關節器械與植入物相關的美國專利,另有 12 項專利申請中,發表 167 篇同行評審論文、數十篇書籍章節,並撰寫 3 本肩關節鏡手術專著。此外,我訓練了 25 位研究員(fellows),並在手術室內接待了約 3000 位觀摩醫師。


    我職業生涯中最偉大的夢想,就是見證旋轉肌修復與肩關節不穩定治療的標準,從傳統開放式手術轉變為關節鏡技術。很幸運地,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親眼見證了這場醫學典範的轉變。

    未來 31 年,我的願景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歷史的發展總是雙向的,有些事情只是尚未發生。就旋轉肌袖治療而言,我認為未來幾年,治療的核心原則將是關節保留(joint preservation)。所有旋轉肌撕裂,包括大範圍撕裂,都將以關節鏡方式修復。患者與保險公司將要求採用關節鏡修復,而不具備此技術的外科醫師,將逐漸轉向其他次專科發展。至於關節置換術(arthroplasty)在旋轉肌撕裂治療中的角色,rTSA 將僅限於處理旋轉肌修復失敗後出現假性癱瘓(pseudoparalysis)的低需求老年患者。

    我所設想的旋轉肌治療標準,幾乎將完全以關節鏡技術為核心。這項標準將要求治療旋轉肌撕裂的外科醫師,必須具備處理各種類型撕裂的關節鏡修復能力。獲得這些技術或許並不容易,但正如那句話所說:「有一條簡單的路,還有一條牛仔的路。」 當我抱怨工作太辛苦時,我父親總是對我說:「從來沒有人被自己的汗水淹死。」

    作為肩關節外科醫師,我們必須接受這項「工藝的承擔」,這是新的關節鏡旋轉肌修復標準所帶來的責任。我們應該提供患者與我們自己所選擇的相同醫療品質。作為肩關節外科醫師,我們必須接受工藝的承擔,因為這是新時代的標準。我們必須為患者提供與我們自己期望相同的高水準治療,因為這不只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對醫學的承諾。

    牛仔們,旅途愉快!(Happy trails!)

    Stephen S. Burkhart, 2015

    (translated by Tai, 2025)

  • Stephen S. Burkhart, MD, (San Antonio, TX) in 2014 describes the long history of shoulder treatment, dating back over 3000 years. Dr. Burkhart explains the huge impact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have had on current cuff repair techniques and gives a glimpse into the future as to what technology may make possible in the years to come.